人们在观鸟时常常会因为想看到更多的鸟种,拍到更清晰的画面而对鸟进行诱拍。这在观鸟圈子中是很常见的。想想也合理,少见的鸟几乎全都隐藏在难以察觉的环境中,否则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珍稀的鸟类呢?例如猫头鹰,一种我拍到过两次的鸟类,它一般栖息在树梢上或者是在峭壁间的石洞里。找寻它非常难的,更何况还要将其拍摄下来。这时,很多人都会选择诱拍。
何为诱拍?简单来说就是将生物,一般为鸟类,引诱出原来生活的环境再进行拍摄。方式通常分两种,分别是声音和食物诱拍。声音诱拍是指播放那种鸟种的鸣叫,将音响放置于一个低矮的地方。此时,在暗处的鸟就可能会循着这个声音来到明处;食物诱拍则指直接将食物放于空地上,引诱鸟类来进行捕食。
这两种行为都分别有非常有害的后果。声音诱拍可能会导致对鸟类生活的惊吓。这很好理解,它寻着同伴的声音来到空地上,却发现一大群拿着长枪短炮的人站在那里,而它根本没有心里准备。想得更深一点,若有一只雄性的鸟类隐藏在密林深处,这时有人用音响播放同种雌性鸟类的声音,尤其是在繁殖期,它可能就会寻声而来,希望能够与雌鸟进行交配并且繁殖后代。然而它发现等着它是一些高大的两足兽,发出声音的是一个奇奇怪怪的小盒子,请求出鸟儿当时的心里阴影面积。
食物诱拍则更加的有害。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一种动物每天都在特定地点免费获取食物,久而久之它会逐渐丧失捕食的能力。食物诱拍鸟类就相当于让它白捡食物,进而影响其捕食能力和生存能力。而捕食能力和警惕性的缺失对于所有生物来说都是灭顶之灾。
对于大自然,我们应该一直要抱有敬畏的心态。诱拍行为其实是对大自然中野生生物的一种不尊敬。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,城市的建设等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许多损坏,我们不该进一步威胁鸟类已经逼仄的生存环境。
但是出于对鸟种的记录,诱拍虽然不好,但完全禁止很难。食物诱拍应绝对禁止,声音诱拍尽量避免。
对于对鸟种有着需求或者是追求的人来说,诱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手段,因为单纯去找落在树林外面的鸟,实在是太难了。我与这样的鸟人同行过,也完全能够理解这样的行为。诱拍时我也看到更多的鸟种,收获更多的照片。但是如果是去欣赏自然,享受突然看到动物时的那份惊喜,还是不要诱拍,让动物随心而至,再用相机记录下那相逢刹那的喜悦。
补充
以上是我对诱拍的初步想法,但后来我在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,也向一位资深的观鸟专家请教,有了一些新的想法,关于声音诱拍。
根据那位专家的看法,声音诱拍虽然不好,但是时不时用一下也未尝不可。我们都知道声音诱拍会对鸟类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,但是有没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呢?其实也可能。举一个例子:根据那位专家的研究,如果在育雏期进行诱拍,且在一定区域内有两只雄鸟的存在,它们非但不会被音响发出的声音影响到,反而会更勤力地构建自己的巢,为了去吸引其他雌鸟。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,常人不易观察到,有时束缚我们思维的原因是我们小看了鸟的聪明才智。
我算是对鸟类有一些了解,但是我从未觉得鸟能聪明如斯,这位学者的研究改变了我的想法。鸟类其实可以分辨出真假鸟叫。即使更换音频播放,它们也能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来判断。所以偶尔诱拍一次也无伤大雅。想想也对,如果鸟类真的完全不能分辨真假,那岂不是诱拍次次能成?
但无论如何,我所谈到的有利诱拍都只是在特定的时间,特定的环境下才有那么一点可能会出现的特殊情况。虽然诱拍可能对鸟类造成不了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影响,但让我们换位思考,大家是愿意泰山崩于前而不乱,还是愿意泰山压根就不崩呢?当然,诱拍并不那么夸张,偶尔一次诱拍也没有不堪。这种偶然行为要在鸟类的接受范围之内。
综上,我现在的结论仍和当初一样。适当合理诱拍,并不与鸟类的生存相矛盾。但这个度一定要掌握好,然而这所谓的度又在哪里呢?所以我们仍然应该做到少诱拍,甚至是不诱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