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段时间返校上课没有时间户外观鸟,打算国庆假期海边走走,更新一篇观鸟记录。目前,继续稍微学术性地探讨—生物进化史对其本身生存可能的影响。
谈到鸟类的历史,很多人会疑惑。鸟类有什么历史?追根溯源,有一种和恐龙同时期的鸟叫做始祖鸟,它是所有鸟类的前身。关于始祖鸟,有无数科学家前仆后继地去探索。此处不再细说。
鸟类的生存发展和动物其实没有大的区别。虽说它们翱翔于天空,但是食物与巢穴都建在地面。它们同样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,通过不断进化,各式各样的鸟种不断出现,而这些鸟种继续优胜劣汰,经过了不知多少年的演化后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鸟种。现在,我们就来看一看三种不同鸟种之间的关系与区别。为什么有些活得好好的,有些已经彻底灭绝。
这三种鸟分别是鸬鹚,渡渡鸟和秋沙鸭。鸬鹚到处都是,渡渡鸟已经灭绝,而秋沙鸭岌岌可危。是什么造成了它们生存境况有如此大的差别?
先对比鸬鹚与秋沙鸭。前者大家应该都很熟悉,无论见没见过鸬鹚本鸟,都应该听过它们帮人抓鱼的故事。这种鸟通体黑色,抓鱼能力一流。但是,它的羽毛吸水,每次冲进水里抓鱼出来后都要晒翅膀。这是它的一大习性,也是区别于秋沙鸭的一个重要特点。秋沙鸭的羽毛都具有疏水性,就是说它们的羽毛并不会因为泡在水里而彻底湿透。
大家是不是都认为羽毛疏水很好?毕竟羽毛疏水不会湿,不用晒羽毛,这不是生存的一大优势吗?恰恰相反。如果羽毛具有极强的疏水性,那么表层羽毛与鸟身体中间的空隙则会充满空气,使其在水中的浮力大大上升。想想如果在抓鱼的时候,它的身体浮力却特别的大,这对它的下潜深度和速度都是很大的损害。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,鸬鹚在晒翅膀的时候行动能力岂不是非常的差?的确如此。鸬鹚翅膀如果湿了,它没有办法飞行。但是因为鸬鹚个头大,天敌数量其实不多。所以鸬鹚的羽毛不疏水其实反而是它生存的优势,而不是大多数人所想象的劣势。
反观秋沙鸭,因为其身体浮力特别的大,鸟脚就必须要在身体的后半部分,这样才能使其身体在水下潜行时形成流线型以加速运动。大家可以想像一下,这种形态在陆地上会有多不协调。所以,秋沙鸭几乎没有在陆地生存的能力。
不要以偏概全,秋沙鸭的数量稀少肯定还有着其他的原因,并不仅仅是身体形态。只是这一方面肯定对它的生存有不好的影响。
渡渡鸟是生活在大西洋群岛上的一种鸟类。在人类还没有来临之前,它们其实活得非常潇洒滋润。但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它们最后的灭亡。大西洋群岛上没有天敌,所以它们的翅膀慢慢退化,成了一种不会飞行的鸟类。当人类来到这座岛上并且将渡渡鸟作为捕猎对象的时候,它们无法逃跑。
当今的科学其实对优胜劣汰的法则还有其他的见解。举例,有一种理论叫做“ Survival the friendliest.” 这种理论说明生物不仅仅是要适应环境,更要适应其它生物并得益。最成功的物种就生存下来。不同类型的生物,比如螃蟹和红树,就是一个例子。螃蟹适应了咸水的环境吗?当然适应了,但这并不能完全作为其在咸水区的红树林生存下来的原因。更深层的原因是螃蟹群与红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红树群的壮大导致了螃蟹群的壮大,因为螃蟹可以从红树获取食物。这其实就是一个生物友善的例子。
更可能的情况是同一种群的物种互相帮助,依靠着同伴的力量一起生存。想一想, 大雁要迁徙的时候,是一群大雁一起迁徙容易成功,还是形单影只的大雁迁徙容易成功?显然是前者。在这个例子中,无论是一群还是一只,迁徙的路线都是同一条,外部环境并没有变化。唯一的变化就是前者可以从群体里获得帮助,而后者不行。
这三种鸟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活得很好,有的甚至已经灭绝。本质上是一种优胜劣汰。生物与环境相适应,但当环境巨变,曾经进化出的能力对当下生活没有作用,甚至有害,那么淘汰就是必然了。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不让环境有那么剧烈的改变,让鸟类能有生存的地方,不必因为环境的巨变而遭到淘汰
(这是网图,还没有机会见到它,希望以后有机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