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又来,哪儿都不能去,观鸟不成,坐家里想想事总是可以的。
社会学,一个相对于物理,化学等科目似乎有些偏门的话题,却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在社会中,哪些东西会对我们造成影响?哪些东西会让我们影响别人?这些其实都在社会学的范畴。这是人类社会,如果我们将它扩展到自然呢?当然有自然社会学这一说,如果讲得更详细一点,人和动物之间又会有什么相互竞争,相互依附,互相影响的关系呢?
首先我们要明确最根本的一个问题,那就是所有动物将生存置于至高点。传宗接代是他们的第一要务。只有明确了这一点,我们才会对后面的一些事实有这个更好的了解。
动物界也有社会,主要表现在同伴竞争。举个例子,两只雄性鸟可能就会争夺一只雌性鸟并且大打出手。但是其实更加重要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影响。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,一直都是人影响到动物的生存。这当然没有错,但是要注意人类影响动物更多的是物种上的影响。将视野打开,不要局限在一个单独的物种。人类之所以会影响野外的动物的生存,是因为随着人类的进步,更多的资源会被我们占用,而相应的,动物的资源也就会变少。就拿中国来举例,中国的人口数量在过去的年间大幅度增长,急速增加的人口,意味着急速增加的资源需求。对动物来说,更紧缺的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恶化都是考验。生物灭绝其实无外乎两种原因:一是人类对他们有着特定的需求,例如满足口腹之欲或者是治病。二是因为无法适应生态的改变。总结下来,今天所有的动物都是适应能力较强的生物。而随着往后资源被人类占领得越来越多,生存下来的就是更强的佼佼者。生物的种类会越来越少,不一定体现在某种生物的数量。蟑螂,一个在恐龙时代就存在的生物,仍然活在这个星球上。环境的变迁影响到整个大环境物种的数量。这其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,是动物界的悲哀。
以上是人类对动物的影响,那么动物对人类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?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,蝗灾。中国历史上的那三年,所谓天灾人祸,也有蝗灾的影子。还有一个例子。在90年代,中国中部发生过一场大洪水,大洪水后,人们意识到了缺乏树木的危害,所以大范围的植树。当时人们追求快速恢复树木数量,动用飞机投运树种,人们追求树木成长的速度,选用的都是长得最快的树种,但忽略了单一的树木种类对环境反而非常不利。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些害虫来说是福音,因为它们可以肆意地啃噬那些树而不用担心天敌。这时可能有人会发问:“鸟类为何不在这样的地方筑巢?这种食物那么丰富!” 其实大概率并不会。举个例子,假设有一种虫子专门寄居在树中,啃噬树干,树枝,而他的它天敌是一种啄木鸟。我们知道,很多啄木鸟都会住在树干的洞穴中,但是,可能是因为这些树都是小树,树干上并没有洞,啄木鸟自然不会在这样的地方定居。它们最多可能在这个区域内捕食。但因为“森林”的面积太大,如果不定居在这片森林中,啄木鸟也不可能将这样的害虫捕食殆尽。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,实际情况会比这复杂得多。但是道理相通。
这让我想起了刚刚发生的重庆缙云山山火。这场山火非常的大,焚毁了大面积的森林。而那片森林恰好物种极为丰富。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?森林的恢复是必须,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恢复才是关键的问题。如果我们又是简简单单地追求树木快速生长,势必又会回到我上面所描述的一系列问题。如果是追求自然恢复,这将是极其缓慢的过程。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,是政府,也是我们这些自然爱好者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大家还记得这张图片的故事吧,这就是生物社会学的证明啊。
这张图片也表达了我想说的。看到那些铁栅栏了吗?这是动物的不幸,也是人类的悲哀,更是无可奈何的选择。